巴方称以军轰炸加沙中部和南部 致5人死亡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这是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

北极和南极海冰范围均较常年偏小。全球年平均陆地气温较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偏高1.67℃,为1850年以来第四高。

巴方称以军轰炸加沙中部和南部 致5人死亡

北半球和欧亚积雪面积接近常年,中国地区积雪面积偏大。据悉,《报告》由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编写《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接近常年或偏高,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3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2022年,欧洲、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热浪,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5月,欧洲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中国出现持续79天的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高温事件;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中国等地遭受干旱,中国发生的干旱影响遍及川渝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其过程强度和影响范围等指标为1961年以来第一。

《报告》从全球基本气候概况、大气环流监测、海洋监测、积雪和海冰监测、全球主要气象灾害及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等5方面展示了全球气候最新监测和评估信息。据悉,《报告》由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编写。我国2013年、2017年和2022年相继发生大范围高温热浪过程,2023年6月以来北方连续多次高温过程也成为关注焦点。

在适应方面,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把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制定实施了相关计划、制度,初步形成了完备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体系。与之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自1900年以来,已出现28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也有显著影响。长期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会大幅度增加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巴方称以军轰炸加沙中部和南部 致5人死亡

两者的目的都是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近期,我国多地气温频频突破40℃,有的甚至刷新当地同期观测史上气温极值纪录。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趋于极端化。一些行动兼有减缓和适应特点,可以发挥协同的作用。

要开展面向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灾害性定量化和动态化的评估。我们要提高现有基本气候变量的地海空天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形成包含地球系统多圈层的立体、开放、交互的中国气候综合监测系统,特别是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等。其中,减缓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来改变气候系统,而适应通过调整自然或人类系统应对现实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从而减少损失。提升对重点区域/流域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评估,提高城市和经济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问:厄尔尼诺如何搅动全球气候?对我国有何影响?周兵:虽然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其威力波及全球。

巴方称以军轰炸加沙中部和南部 致5人死亡

比如,在厄尔尼诺发展期,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燥,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力度。

我们应继续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等。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转换规律,循环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4年。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时,热带大气快速响应,赤道以南地区东、西部的气压呈显著的反相关性。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如何影响全球气候?热得更早、热得厉害会成为常态吗?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室首席专家许红梅。但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这股东风会减弱,而赤道西太平洋的西风增强,西太平洋表层暖海水迅速向东扩展,次表层冷水上涌,使得西太平洋海温降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厄尔尼诺的产生过程可以这样解释:一般来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吹的是东风,因此表层温暖的海水也自东向西流动,使太平洋呈现西暖东冷的状态。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这是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

反之,毁林和生态破坏在增加碳排放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对减缓和适应都不利。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二是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适应资金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导,商业金融适应性资金和市场投入为支撑,国际双边或多边适应基金为补充并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集资的多元投资机制。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消费量近年来持续增加,有力促进碳减排和污染减排。根据厄尔尼诺判定的国家标准,当海温监测关键区(尼诺3.4区)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而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数的30%。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但这并不表明从今往后一年比一年热。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两者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已成为最强的自然气候振荡,也是季节与年际气候预测中最重要的前兆信号。随着气候变暖加剧,1951年以来已记录到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但仅出现1次强拉尼娜事件,气候变化对这种自然气候振荡周期变化的影响尚未明确。

在减缓方面,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了针对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具体政策,并采取一系列减排措施。又比如光伏治沙,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一定程度起到固沙作用。

厄尔尼诺对冬季气温的抬升也有直接影响,更易出现暖冬现象。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暖水现象,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周兵: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现的异常增温现象。

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特别是要建立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评估体系。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数据显示,自197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7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接连刷新最高纪录。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也日趋显著,即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更长。厄尔尼诺使得我国北方季风区秋冬季降水偏少,易形成气象干旱。

此外,还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等。欧洲高温热浪共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其中法国死亡人数接近1.5万人,其中中暑死亡占高温相关死亡的9%左右。

完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网和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问: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哪些努力?许红梅: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比如,林地和湿地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在增强生态系统可恢复力的同时还增加了碳汇。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行动,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还积极开展水利建设行动,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极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调控和旱涝灾害防控能力。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友情链接: